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早上8点,大巴山脉的薄雾还未散尽,巫山镇黄栗村的层层梯田里已响起清脆的砍菜声。62岁的村民李云秀弯着腰,镰刀翻飞间,青翠饱满的青菜头滚落竹筐。在她身后,载满青菜头的货车沿着新修的产业路盘旋而下——这是2025年巫山镇1500亩青菜头产业种植基地丰收季的寻常剪影。从“土疙瘩”到“金疙瘩”,小小青菜头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土地“变形记”成为聚宝盆
一场倒春寒,冷雨飘落,打湿的青菜叶愈发葱绿,漫山遍野织出绿毯。
“今年青菜头长得好,重的达2斤一个,一亩地收获近3000斤。我一共种了3亩青菜头,预计收入5000元左右。”在巫山镇巫山村,村民陈丰业扒开青菜叶,露出又大又圆的青菜头。
▲巫山镇青菜头产业种植基地。 记者 张鑫坪 摄
近年来,巫山镇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等举措,鼓励大户、农户种植青菜头。
“看到巫山村村民去年种植青菜头挣了钱,今年我家利用4亩闲置土地种上青菜头,增收了6000余元。”巫山镇水口村村民杨大梅数着刚刚到手的一沓钞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青菜头生长期短,5个月左右便可采收,属于“短平快”项目。巫山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采取水稻、南瓜、玉米、青菜头等农作物轮作,有效利用冬季闲置土地种植青菜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巫山镇共发展青菜头1500亩,预计产量达到2000吨,收入超2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车间“魔法秀”拉长增收链
经过清洗、剥皮、去筋,一车车青菜头被倒入酵池,一层层撒上雪白的盐。
2024年,巫山镇新建青菜头初加工厂,厂区面积56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6000吨。
◀村民采收青菜头。 记者 张鑫坪 摄
在青菜头初加工厂,巫山村村民李德强负责厂区管理和工位安排,月工资3500元。“这个工作很轻松,比在外挑沙搬砖强。”
与李德强一样,当地有30多名村民在青菜头初加工厂上班,从事搬运、腌制、装车等工作,年季节性收入人均超万元。
建设初加工厂,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还降低了农户的运输成本。
“我们以前要运到涪陵,一车的运费就要2000元。”巫山镇农户谭勇种了50亩青菜头,与往年相比,光运费就节省了8000元。
其实,不只是巫山镇的青菜头农户实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区内相邻的乡镇和区外的梁平、忠县、垫江,以及市外的开江等地也“沾光”。
契约“金纽带”致富千万家
“老张,你家4亩青菜头全签保底价啦!”去年9月,黄栗村签约现场人头攒动,合作社理事长刘长义挥着厚厚一叠订单合同喊道,村民王碧梅挤到前排,在“保护价收购”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每斤保护价0.325元,今年收购价每斤0.4元。”王碧梅对这种“就高不就低”的价格很满意,这样一来,农户“反正不会亏”。
近年来,巫山镇创新“五联机制”,镇政府引进重庆稼木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企业订单定价+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技术包收购+农户保底收益”的模式。农户手持合作协议,可享受免费种子、技术指导、灾害保险等服务。
更深的变革在土地里发生。在巫山村,30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成200亩青菜头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每亩能拿到200元至3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能参与种植、采摘等环节挣工资。
2024年,巫山村村民张龙芳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2万多元。“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再不担心天干天湿会影响收入。”张龙芳感慨不已。
在黄栗村的“咸菜作坊”,村民陈有英正直播演示“陈氏腌菜”绝活。
镜头前,她用花椒、辣椒与青菜头调配出不同口味,直播间瞬间涌入上千“粉丝”。“去年就卖出2000多罐,带动村里3户人家做起了家庭工坊。”
冬有青菜头,夏有紫苏艳,秋有果飘香。巫山镇还大力发展冠宝柚、中药材等产业。目前,全镇发展冠宝柚2400余亩,发展中药材紫苏2000余亩。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青菜头,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曾经的山高谷深之地,如今因青菜头实现了“逆袭”,巫山镇党委书记宋传红欣喜万分,在这条“绿叶变金叶”的征途上,全镇干群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